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香、味的事实作比喻,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教材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教材还介绍了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连同在“化学 技术 社会”中介绍的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二、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生产、生活中金属制品的图片.
学生看图、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请完成下表.
我所知道的金属…我所见过的金属制品…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化学知识,完成表格.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铝和铜.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增加学生的信息量,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高新技术、国防建设、美化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培养学习兴趣.
投影展示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设计意图历史介绍.
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投影探究活动的主题)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分组实验 使实验探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尝试探究成功的快乐.
分组进行活动与探究、完成报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实验现象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举例说明该性质的用途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学生完成报告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强化评价功能,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板书.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常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在学习《酸碱盐》时,我就采用激趣引入:“一日三餐,我们离不开食盐;改良土壤酸性,少不了熟石灰;化学实验,常用到酸、碱、盐.”之后告诉学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酸碱盐的广泛应用.在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课堂上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总结并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并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知识.
讨论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体现知识的应用性,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教师: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学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汇报.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3表8-1)
设计意图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归纳出物质的用途与哪些因素有关.
投影金属之最(课本P4)
教师:(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阅读并短时记忆.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符合新课程理念.为比较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的差异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生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投影展示飞机图片,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
设疑什么是合金?
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
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
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
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学生阅读课本P4-5《合金》的内容,并归纳出结论.
讲解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介绍生铁和钢.
比较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
实验探究实验8-1(备注:焊锡和锡的比较课外完成)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光泽、颜色.
2.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
性质比较现象黄铜铜焊锡锡光泽和颜色硬度结论设计实验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硬度.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组织课本第五页“讨论”:
查阅资料,了解焊锡和武德合金(铅、铋、锡和镉组成的合金)的用途.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纯金属合金铅镉铋锡焊锡武德合金熔点/℃32732127123218370启示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从而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学生分析表中数据,交流讨论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比较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熔点不同.
讲解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学生举例说明.
展示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投影展示增强直观性.
叙述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4.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
展示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的有关资料.
小结课本P7.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展示课前查阅有关“未来金属──钛和钛合金”的资料(钛合金的广泛应用,优良性能,发展前景……).
让学生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贡献.
布置课外作业习题4、5.
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淬火与回火
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做淬火和回火的实验,并写好实验报告,在化学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和结果.
设计意图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化学学习的可持续性.
第2篇
关键词:游戏法;导入课堂;理解概念
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有效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下面,对游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如下几点归纳。
一、用游戏教学法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或分散,因而通过化学小游戏来导入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转移其兴奋中心,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以金属与金属矿物章节教学为例,笔者在新课导入中设计了猜谜游戏,例1.猜谜语:下列选项各打一金属元素名称:
谜语:(1)世界通用货币;(2)江水往下流;(3)价值全靠这两点。
此时将学生分组,由组内讨论得出答案,每答对一个则得1分;对于那些无法猜出答案的小组,笔者则给予一定提示,最终说出答案。
谜底:(1)镁;(2)汞;(3)金。
然后进行总结和导入:“我们成功猜出了这些谜语,可是你们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吗?现在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探究。”
应注意此种游戏时间通常不可超过5分钟,以免导致学生兴趣消失、动机减弱。同时还应确保内容简单易懂,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用游戏让学生理解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合理组织一部分游戏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节奏,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层面过渡,减少思维难度,强化理解教学内容。以“分子和原子”内容教学为例,笔者以游戏“T”or“F”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取白纸两张,分别写上“T”(正确)和“F”(错误);然后根据学习重点、难点和目标列出相应的问题卡片,如物质出现物理变化时,其中的分子必然也发生变化;物质构成中,分子是唯一微粒等。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将“T”和“F”两张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随意抽取问题卡片读出问题,由各组组员选出代表在最短时间内将本组序号标注在白纸上,最后作出判断,标注正确答案越多的小组为胜利一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兴趣大涨,纷纷积极参与,课堂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总之,教师对游戏特点与形式加以充分利用,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爱学习、乐于学习。寓教于乐不仅是新课改的需求,更是时代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不断尝试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切实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
教学研究
(2)高效教学呼唤有效的问题设计 范曰清
(6)谈初中学生如何构建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模型 田长明
(8)试论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菲男 王后雄
(10)培养学生“解说”能力 提高化学教学成效 赵国敏
(13)习题讲评促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二次建构 严密
(15)在“认知冲突”中系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朱建兵 袁春仙
(18)家庭小实验在分子、原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汤凌云 袁新刚
(20)用excel设计化学试卷分析模板 林秋成
(23)高中有机化学“直观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李敏 赵建宁
(25)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金庆华
课堂教学研究
(27)贯彻新颁课程标准 实施初中“基础实验”——一节“基础实验”公开观摩课的纪实与思考 沈伟红
(30)自信、快乐源自化学课堂——“展评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晓春
(34)同课异构——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艺术化的展现——观摩展示课《铝及其化合物》有感 王敏
(36)合理洗课,打造简约高效的化学课堂 殷志忠
(38)实施问题导学 提高教学实效 袁婷婷 江锡钧
(40)高一化学起始阶段还可以这么教 姚天虬
(42)人文话题 科学解决——“应用溶解氧传感器提升金鱼幸福感”教学案例 罗嘉
(45)融入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 曹斌
(47)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水峰
课程改革研究
(49)夯实基本内容要求 防止实验教学滑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12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胡巢生
(52)理性分析教材练习 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施爱彬 孙天山
(5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本实验的使用策略 王旭红
(58)关于“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的几点思考 唐杰
(61)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 张彩玲
(64)文本研读 能力提升——例谈对化学教材的再加工 马学东
教师专业发展
(66)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饶志权
调查与研究
(69)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 张荣 许志勤
教学设计
(71)情境中引发兴趣 探究中把握规律——苏教版化学2“乙醇”教学设计 高欣漫 郑柳萍
(7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张新桥
(76)“脂肪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新起
问题
讨论与思考
(79)两个实验引发的思考 李传庆
复习指导
(80)夯实基础 注重融合 彰显素养——谈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策略 周跃
(83)浅谈提高单元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以“溶液”单元复习为例 吴丛铎
来自课堂
(8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贾红梅
(88)用爱转化学困生 丁玲杰 王永臻
实验教学研究
(90)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陈功 罗榆琴 佘文静 马宏佳
(93)注射器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中的妙用 李耀军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促进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改革
化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自然学科,其宏观现象中蕴含着较多的微观抽象性知识。一直以来,化学教学中都十分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利用挂图、模型等教具将部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抽象性知识。但是这些教具具有单一、静止等特点,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化学教学目标的需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则可以通过视频、短片、动画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其高效性、先进性、形声性等特点可以使生硬的化学知识更加真实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分散”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细致直观地表现出来,学生不能轻易理解这种抽象性知识,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上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微观过程图片用动画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屏幕上看到氯化钠中的氯原子和钠原子以离子的形式进入水中并均匀分散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虽然初中化学课本中的许多精美图片都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但是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止的图片转换为生动的视频或动画,则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相关内容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示平台直观的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灵活掌握信息技术,建立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使传统的“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由于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们在实验室中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教师也无法将所有实验仪器搬进教室,因此“口头实验”、“纸上实验”、“黑板实验”等实验方式较为普遍,这种抽象性的实验方法导致学生难以记住实验的所需仪器和实验现象及结果,逐渐感到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教学效率明显降低。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当中,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将各种实验放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某教师在带领初三学生复习常见气体制法的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虚拟实验室,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复习。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回答实验室仪器的安装与拆卸顺序、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法与原理等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该教师将相关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成“树型”结构,帮助同学及时地梳理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并且按照实验要求选择实验仪器、材料和药品等。在学生们认真进行实验时,教师在一旁指导和纠正,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验情况的基础下,抽出几个典型教学案例;第三个环节是让各小组之间相互点评实验过程和结果,互相纠正,互相学习;第四个环节是结合复习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这节化学复习课的四个环节可以得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虚拟实验室不受物理空间和材料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全实现了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的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充分感受到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加深师生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时间非常少,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极少有机会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室内联网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实现具有广泛性、民主性、针对性的交流。
例如,笔者利用信息软件制作了校内网站,网站中包含了教材的相关内容与许多“化学材料”网站的链接地址。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经常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与复习,在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回答同学的问题。在交流网站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充当发言人,也可以充当观众,向教师提问,或向同学提问,使师生成为学习上的朋友,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有利于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工具的单一,物理空间的限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笔者提出,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创造性、整合性、交互性的全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水平。
第5篇
关键词:替代;化学实验;矫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2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09
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是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实验在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纵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就可以看出,虽然教师们对化学实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十分清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当,使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出现了以“训练”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现拟就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教学行为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当行为
在具体的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当行为多种多样,要全面完全地进行归纳与统计是不太恰当与不实际的。我们只能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当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对这些不当行为实施矫正。
1.以实验习题“训练”替代化学实验
由于中考考试在实验操作及其实验技能方面的考查与考核存在着一些困难;另外,初三化学课时又紧,做实验又费时费力,所以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述实验来得简单,既省事又有针对性。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基本是放任式,不少教师通过化学实验习题来训练学生,以习题替代实验,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实验体验。实际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由于受到这种良好的“训练”导致在解决一些具有创新特色的实验问题的时侯,显出化学实验素养的欠缺。
【案例1】 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花或果实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的月季花、胡萝卜汁等,它们能否起到区别酸碱的作用呢?请你自制一种较好的试剂,并用五种酸碱不同的溶液来检验我的试剂,而后对结果进行分析。
面对这样的考查,离开了学生原有的化学实验教学案例,而是运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设计考题。有一部分学生设计使用胡萝卜汁,而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胡萝卜汁对酸碱溶液所显现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这部分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猜想就存在不合理性。有大部分学生设计使用紫卷心菜、茶花、月季花等等,对酸碱溶液也显现出不同的颜色,但还不能确定到底哪些颜色显示是酸性、哪些颜色显示是碱性,这些学生没有想到还要用PH试纸测出酸碱性以证明实验的合理性。
2.以信息技术手段替代化学实验
由于化学费时费力,于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真实的化学实验,有些是动画、有些是视频、有些是过程简介,总之无论是可以做的,还是不可以做的实验,只要能够从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的,就会在课堂上使用,而取代真实的化学实验。学生只从动画、视频等资料中观察到有关化学实验,而对一些化学气味、状态、过程缺乏直观体验。
【案例2】 在一次公开课中,老师为了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反应”,下载了一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课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录像中该化学反应产生的原因。这说明,这次“替代”实验是失败的。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颜色变化,没有沉淀生成。如何使学生能够通过显现的现象来形成认知呢?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把二氧化碳通入矿泉水瓶,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矿泉水瓶变瘪。现象明显,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蒸馏水也会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否也会使矿泉水瓶变瘪。教学过程中,需要再设计一个对照实验,把蒸馏水倒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观察矿泉水瓶是否变瘪。如果没有或者稍微变瘪,则可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同时,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周密性,为学生以后学习与分析相关化学问题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3.以简单操作替代规范的化学实验过程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着“抢”时间的思想,于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想以最少的时间来完成实验,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讲”与“练”,试图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我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一些简单的操作来替代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再如,化学实验过程、探究报告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用品、过程和方法、问题和讨论、评价与反思等方面。而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活动准备、问题和讨论、评价与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的讨论与反思,没有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3】 在一次观察学生做“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实验时,发现不少学生没有进行“气密性”检查。这说明了,这个班的学生没有在教师的严格训练过程中,形成对化学实验规范性的实验技能。同时,也证明了,该班教师可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化学实验教学往往采取“简单化”处理。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式教学 建议
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探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化学课堂,学习并掌握好化学知识。新课程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式教学,提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与解题意识,善于猜想与假设,在实验时制订好计划,从多方面搜集证据,认真地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材中存在许多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化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从初中化学教学的长期实践来看,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最大的难点是让学生的学习从机械模仿转变为主动研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让传统的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化学实验的乐趣。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奋斗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知识浮于表面,不能有效提高化学素养。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善于观察与发现,主动营造实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活动,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爱上做化学实验,不断开展主动探究活动。例如,在化学教材中有如下实验,教师可进行课堂演练:白纸现红字、魔棒酒精灯、手帕烧不坏等。这些小实验都贴近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兴趣高涨,想要一窥究竟。教师完成实验后,可适当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练。每个学生都想上台尝试,亲自体会其中的奥秘,课堂的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实验是很有意思的,今后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敢于创新。
在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原来化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状况,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应当将原先封闭的课堂改为开放自由的情境,不再死板地照搬教材知识。要打破课堂时间的约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探索化学,领悟科学。当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通过相关的实践,学生会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身边,知道化学实验不仅仅局限在实验室,只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往往就会有很大的惊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巩固认识,提高素养。
三、创设化学情境,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无论课前课后,教师都要善于总结,创设和谐友好的课堂情境,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气氛,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质疑,认真思考问题,大胆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问题意识,学会质疑和解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的大胆行为,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敢于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师或书本的实验操作质疑,大胆提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改革。刨根问底是创造的基础,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大胆革新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在新一轮的探究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其独特的思想品质,为学好化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在实验要求上,除去必要的物品或步骤,可以抛弃其他条件的束缚,积极评价学生的大胆尝试与思考,减少实验的约束性。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引导,事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分析,大胆推测多种可能性。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开动脑筋,最后大胆发表对自己实验的理解与认识。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过程,找出试验中的闪光点,对做出正确分析与解释的学生及时夸奖,得出实验成绩。这样,学生必然有强烈的兴趣大胆实验,推测各种可能性,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完善化学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亲身经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时机,强调重点,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多地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2]。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如下:①农村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城区学校化学教师相比,农村学校化学教师毕业于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比例没有过半,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甚至还有部分非化学专业教师改行执教化学。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化学教师教育理念模糊,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不能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进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设计,不能提出基于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探究活动。②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担任多个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有的还要兼任班主任,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只能疲于上课、批改作业,没有时间去研究新课程、学习新知识。③教师待遇低,工作热情不高。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教师月薪1 000多块钱,除工资外,基本没有其他福利,这使很多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愿实践新课程,甚至对其产生排斥心理,对新课程的实施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2.学校方面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3]。当前,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经费严重不足,实验室建设困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更需要实验的支撑。9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有的甚至连化学实验保管室都没有,更谈不上专职实验员了,许多仪器、药品严重缺失,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无法完成。②领导不重视,学校管理混乱。好的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农村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漠不关心,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校合并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据统计,80%以上的教师所带班级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50人/班的规模[3—4]。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化学教师可以兼任,但糟糕的是,部分农村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学化学专业的,而是由学校里的富余人员担任,由于缺乏必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化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差,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替代品和改进实验。③新编教材不适合农村学生[5—6]。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多样化,新课程改革后全国不再使用材,但无论哪一版本,其编写专家均来自大学或教育发达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状了解少,凡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农村学生了解的都不多,因此无法去开展相应的探究与调查。
3.评价体系方面
化学新课程和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由接受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中考历来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想成为名校得看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老百姓就不认可,所以学校将教学目标指向中考,教学内容紧扣中考,教学方法服从中考。②评价教师工作看学生考试成绩。农村学校里的很多项目都进行量化比较,考试成绩一出来,就计算各教师任课班级的平均分、满分率、优秀率等,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种评价方式迫使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应试能力,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二、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一些困难,但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人口素质,使中国教育活起来,再难也必须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学习、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首先,农村学校要在师资培训上加大力度,构建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来说,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学科知识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如果在农村培养了一支有思想、有学识、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新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课程改革氛围,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面对新课程改革,采用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入教学实践;再次,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联教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交流分析教学案例,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信息与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第8篇
【关 键 词】 化学课堂;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五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位,贯穿于所有的单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实现这一转变,对任教多年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要经历一场不小的变革。虽然教师们多次参加学科培训,但真正实施起来仍然很难扭转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一时还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由开始尝试到初步运用,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首先应从创造性处理教材,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性活动开始。下面就在鲁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为例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教学案例】 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和学生一块穿越到300年前,看看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并引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充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
探究一: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在实验桌上分别准备一个点滴板、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和蔗糖,小组同学合作探究,这些物质分别滴到两种指示剂中,指示剂会显示什么样的颜色?
探究二: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吃到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呢?
学生自学:自学课本40页,溶液pH值的测定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桌上准备好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白醋、自来水、肥皂水、食盐水、玻璃棒、蒸馏水、白瓷板等用品,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值。并完成下表:
规律:酸性溶液:pH
碱性溶液:pH>7
中性溶液:pH=7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提示:刚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pH试纸测出了稀盐酸的pH值,下面请同学们取刚才你们用到的稀盐酸5mL于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玻璃棒搅拌,再测出此时溶液的pH值,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后,再测这时溶液的pH值。
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测出两次溶液的pH值
向烧杯中加入水后,单位体积内H+的数目变少了,所以溶液的pH值就变大,酸性就变弱,同理碱溶液中OH-的数目越少,碱性越弱。
提出问题:照这样下去,如果向烧杯中再加入20mL水,溶液的pH值会不会变成8呢?
小组合作探究: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后,测定溶液的pH值
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绘制出向酸和碱溶液中加入水后,pH值的变化曲线图
(三)当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扮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教师给予补充。
(五)达标检测
检测本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
【案例反思】 创设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特别是重点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本节课主要以活动探究为主线,得出结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但是对探究性课堂教学,该案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想法,浅谈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1. 合理选择探究内容。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出符合科学探究学习目标要求的、适合学生探究的探究对象。为促进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回答不了他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探究内容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学习完酸和碱的性质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同学们可知道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学生肯定能答出是氢离子。我们如何通过一个探究性实验验证你的结论呢?为学生准备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及部分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探究性实验。
2. 合理制定探究目标。探究目标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置好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上述实验中可将目标制定为:
知识目标:知道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会设计实验验证酸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氢离子。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敢于创新的美好情感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 科学设计探究活动。
4.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探究活动设计, 学习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设计的活动符合科学探究的本质,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猜想――解决问题――迁移创新”,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活动更有效果。
5. 教师提供必要指导。教师不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探究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思维更开阔、兴趣更高昂,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通过上述探究性实验设计看出: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个性发展,通过体验探究活动成功的喜悦,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运用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5
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最早在美国得到应用,获得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实践探索。当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上得到了比较切实的应用,并且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推进了美国教学方面的改革。而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初步的引进和探索阶段,近几年来,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同时,许多省份的院校也积极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大加深了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有力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
2.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化学教材中“化学键”的课程内容作为实践分析的案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分析。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为中介进行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视频对翻转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录制相关的教学视频。笔者依据网上的教学资源和教材的要求,录制了简短的教学视频并配合了相应的PPT,保证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要求。之后,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将教学视频发放给学生,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什么是化学键?什么是共价键?什么是离子键?”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为课堂上的深入讲解提供知识储备和前期认识。最后,在课堂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在视频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并在最后进行学结,完善学生的认知。
3.翻转课堂化学教学的实践反思
(1)注重教学理念的翻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的翻转。首先,是教学形式上的翻转,即在案例分析中所体现的由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翻转为学生先进行自主的学习,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尽管教学形式上的翻转很有必要,但是教学理念上的翻转更加重要。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角色,由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营造一个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翻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学视频在其中起到了知识传递的作用。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注重自己教学理念的转变。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的前提是需要有优秀的教学视频。教师在进行教学视频录制时,不仅要关注教学任务,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使录制的视频能够很好地契合教学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视频录制的任务。最后,由于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方向把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而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适应的时间。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保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尽管当前我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还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渐普及,必将给我国中职院校的化学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 重要性及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56-01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不同探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文着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论述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三点重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出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等方式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求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就中学生而言,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都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情境教学的主题。在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好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切入,以问题衔接,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反思应用,熟悉“做中学”的价值,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实践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差异而设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探寻。要成功的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 针对性。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水平,力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依据知识结构层层推进,从而使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得成功。
2. 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有关,或和现实生活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化学教学实践中,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识与意义的建构。
3. 趣味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要有趣味性与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产生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案例与建议
1. 利用“绘声绘色”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示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置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亲身动手做实验等途径,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从而在头脑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
案例1 在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的教材中,演示钠与水的实验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为什么金属钠会浮在水面上?
问题2: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嘶嘶的响声?
问题3:为什么溶液会变成红色?
2. 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案例2 在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时候,你可以在课堂上先演示,用吸管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可以观察到试管中的溶液很快变成浑浊。现象十分明显。接着向该试管中的浑浊溶液继续吹气,可以看到溶液又变成澄清了。
问题1:第一次吹气溶液为什么会变浑浊?
问题2:第二次吹气溶液为什么又会神奇地变成澄清?
第二次精彩的吹气让该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到精彩的延伸,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学生呼出的二氧化碳来演示实验,让学生觉得更加真实,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使课堂氛围愉快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骁.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考试周刊,2012(64).
[3] 周敏.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与学,
2012(1).
第11篇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中考重要的科目之一,是从初三开始学起的,由于到中考时化学学习时间较短,所以学习任务重。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堂中,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学生从容地应对中考。本文就从初三化学备考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的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
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是学生巩固复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中考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每一个初三教师重要的研究对象。基于此,研究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问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研究中考说明,做好知识点的总结,从化学考试热点、难点、重点出发,提升备考复习课效率,提高学生化学应考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初三教学以及备考复习的关键,也是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的有效途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使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教材、课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工具,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备考复习的效率。教师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技巧性的语言、情景等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设计预测性问题,模拟情景以便诱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合理把握化学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中考命题方向,是初三化学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也是初三最权威的复习信息。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过程中,将考试说明作为主要依据,并进行合理的取舍,对于提升化学复习课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考试说明的研究,能够使教师把握化学备考复习的重点以及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该与往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存在差异的原因,并进行大胆取舍。另外,考试说明中往往有考试例题,这些例题既可以当做学生的强化练习题,也能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考试说明可以发现,中考化学往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科技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留意身边化学现象的好习惯。
3.做好化学知识点的有效总结
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工作,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化学构架,进行系统化的备考复习。
在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如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区分,避免知识点的混淆。如通过“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对比,可以清楚的对两者的概念进行掌握。对于两者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其宏观组成、微观构成、性质、组成成分进行的。在宏观组成方面,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在微观构成方面,化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但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在其性质方面,化合物具有固定的性质,但是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成分都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在组成成分方面,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组成,但混合物组成却不确定。常见的化合物有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等,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碘酒、海水等。其中多种化合物可以组成混合物。
在进行对比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1)进行概念对比,要从其
关键词 出发,并适当的从两者之间的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2)同时还应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其联系也是辨别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4.从化学重点、热点、难点出发,提高课堂效率
重点、难点、热点是化学复习课堂重要的“三点”,在平时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讲究“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考知识点漏讲,但这种复习方式缺乏重点,所以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初三化学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三点”意识,明确复习教学的重点、中考化学的热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但是突出重点并不代表非重点知识不重要,在初三化学复习备考阶段,也需要兼顾基础知识点,只有这样,复习课效率才会提升,学生才能在更加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并掌握化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应考能力。
除上述方法外,课前预习、课后反思也是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的重点。课前预习主要指的是课前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并归纳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课后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反思,反思本节课重点知识,并总结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反思,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本节课效率等,也可以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一个小测试,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了解。
5.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初三是学生应对中考的关键时期,在初三下学期,大部分课程会进入备考复习阶段,对于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学习周期短、任务重,所以必须重视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的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几点做法[J].教育教学.2012,25(7):104-105
[2]钟晓.浅谈怎样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J].初中化学.2012,27(4):241-242
[3]狄荣敏.强化学生主体 提高英语复习效率[J].思路方法.2013,23(3):158-159
第12篇
化学情境教学设计分析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例俯拾皆是,如何使素材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剂”,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愿望的生成,并能实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深刻体验化学的价值”这一目标,是教师在选取素材和使用素材中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历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
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
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
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实物展示
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
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
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
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